周金辉董事长中欧企业家峰会演讲

2017-06-23

引言

6月15日,中赫集团董事长、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周金辉出席第八届中欧企业家峰会,并作主旨发言。周金辉董事长在演讲中分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,并和与会者深入探讨“一带一路”下中欧体育产业的合作机遇。以下是演讲全文——

女士们,先生们,下午好!

作为企业家,对竞争最不陌生,也最不担心。不过,我也经常会想一个问题:什么事情是通过竞争来交流、合作的呢?我想答案就是——体育。

无论是奥运会、世界杯,还是身边社区里的业余赛,我们为了冠军而来,为了胜利而来,但最终收获的是和平、友谊、理解和尊重。

体育有独特的魅力。运动结合了行动、戏剧性和不确定性,带给人们极大的愉悦,在一起分享团结的情感,而不分社会阶层、性别、种族、年龄、宗教、语言和文化的差异。

商业体育已经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。体育有可以结合政治价值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性,也特别容易与其他产业内容融合,产生化学反应。这一点,欧洲、美国都是我们的老师。

体育,还具备天生的全球化基因。如果要列一个承载贸易互惠和文化互动的产业清单,体育必在前三。所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背景下的中欧创新合作与共同增长,体育,尤其是足球一定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。

分享一下我们对中国体育产业国内市场的判断。

第一,需求旺盛,但是供给不足。第二,增长强劲,但是结构失衡。第三,发展阶段,正在面临新的一轮技术创新升级。第四,监管环境正在优化。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清晰明确,目前正在全面实施。第五,国际合作处于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政策红利期。

对各种产业报告提到的数据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这里只说其中的几个数字。中国体育产业产值,总量占中国GDP的0.6%,结构上,80%来自体育用品。相对应的,国际体育强国的平均水平,总量占GDP的2%左右,结构上,60%来自体育服务。中国政府提出了体育产业规划目标,2025年要达到5万亿人民币的规模,其中足球将拥有2万亿左右的容量。这意味着未来10年间,将有1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。中国体育的机遇不是简单增长,而是内涵更新的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。

我更想说的是,在体育领域,尤其足球领域,中国需要欧洲,欧洲也需要中国。

中国需要欧洲的足球专业积累提升供给水平。从市场基础看,中欧各有千秋:中国有13亿人口, GDP为8.8万亿美金; 欧洲有7亿人口,GDP为18.5万亿美金。从市场竞争看,中国有16支中超球队,有相对的垄断优势:欧洲仅5大联赛就有98支球队。但从市场收入看,中欧相差甚远:中超联赛转播收入1.4亿美金;五大联赛总体转播收入53亿美金。当然,中国体育人口众多,GDP总量巨大,语言和市场统一,且优质体育资源稀缺,足球产业和优秀足球人才在中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。

欧洲也需要中国惊人的市场增量。据第三方的保守预测,到2021 年,中国消费市场仍将扩大一半,增量约为2.3万亿美元(总量6.1 万亿美元)。增量部分就已相当于2021年英国的消费市场总量。相比之下,欧盟在2008年之后的GDP增速在最快也就2%左右。

面对如此丰盛的产业合作盛宴,我想表达三点想法。

第一点,体育产业的国际合作的疆域远远没有拓展。

我们的中国同行正在快速进入这个领域,第一轮的布局正在进行。比如,已经有公司用天价拿下了英超2019年到2022年的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的独家全媒体版权。也有公司成为世界杯这样顶级赛事的官方赞助商,或者成为顶级国际体育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。一个又一个国际体育巨星,例如梅西、例如C罗、例如科比,等等,正在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国品牌的代言人。

在我看来,这只是体育产业中那些低垂的果实,是最容易摘到的那些。体育产业的纵深,还远远没有触及。

例如,我们知道,巴塞罗那俱乐部从青训体系到一队,都是用同一个足球哲学,大家踢的是同一种风格。他们虽然引入外援,但是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青训体系。从经营层面上看,这是十分节省成本的体系。我们从中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。

英国的曼彻斯特,这座400多万人口的城市,却有两家英超俱乐部,比赛日就是整个城市的节日。这样的球队基础和市场容量是如何打造的呢?我们需要认真研究。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是有两千万人口的中国首都的俱乐部。球队的赛季平均票价为曼联的1/3,但赛季门票收入却只有曼联的1/8。

第二点,我们要共同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。体育产业,是对新技术最为渴求、对新模式最为开放的领域之一。现在新技术的爆发式增长,对体育产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。

新技术可以让消费者体验更好,还能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。同样,新技术可以让小公司有机会迅速成长,让传统的经验优势突然没有了意义。例如可穿戴技术、大数据,甚至人工智能等等,都在迫使市场上现有参与者必须学习,持续创新。

而在这一点上,中欧双方能够进行互利互惠型的合作,比如在体育数字化创新方面。欧洲目前在理论、研发和实践上面领先一步,但中国有独到的后发优势。

首先,中国数字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出众,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top10中有7个中国品牌,剩余的3个品牌也在中国制造;第二,中国智能应用的普及率极高,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58%,甚至超过法国和日本;第三,中国很多重要移动应用,已经后发先至。中国在2016年移动支付的规模达到10万亿人民币,大概是美国的50倍。考虑到中国的产业链基础、智能应用的普及和创新速度,再加上中国人口规模,中国将保持独到的后发优势,期待与欧洲先行者的合作。

接下来是第三点,共同面对“龙卷风”的挑战。

稍后我再解释什么是“龙卷风”。先与各位分享一下对体育市场的观察和体会。在我看来,体育市场的另一个生态体系正在形成,渐渐形成对现有体育市场生态体系的挑战。

现有体育市场生态体系,是指以顶级赛事和IP为龙头,向下辐射商业势能的商业模式,可以称之为“力量展示型商业模式”。

第二个生态体系,可以称之为“乐趣参与型商业模式”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运动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。目前,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消费升级。来自第三方的预测,中国中产家庭数量占比到2030年将达到61%,其中上层中产家庭约1.5亿户。这一部分人群通过运动,发展身体技能和潜力,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,应对工作的压力,扩大社交圈,提升幸福指数。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,人们想做的不只是赚钱,他们想做有意义的事。

看看马拉松比赛在中国的火爆,看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健身房,看看为解决他们痛点而出现的高达上亿用户规模的app,就可以感知到这部分衍生出来的需求之强劲。

不过,他们并不特别看重“一大群人看一小群人”的活动。他们问的是,我是谁?我能加入谁?我能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?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偶像,不一定需要传统的体育英雄。他们有自己的审美,会抵制传统媒体塑造的体育偶像。

“力量展示型商业模式”好比“瀑布流”,从顶级IP直接渗透到粉丝大众。而“乐趣参与型商业模式”就像“龙卷风”,借助运动大众的力量把市场势能从低到高提到天上。

所以,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来自“龙卷风”的挑战。考虑并结合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,认清形势、借力发力,打通以上两种商业模式,共同做大蛋糕,才能有双赢的结局。

体育产业正在成长,也正在变化。中国如此,欧洲如此,世界也如此。查理•芒格说过,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,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。大体育,带来大机会。期待与各位的合作!

感谢各位!

 

相关资讯
初心如炬 负重致远丨致中赫成立十九周年
“体育+科技”助力美好生活 听障康复儿童的新工体初体验
蓄势待发丨新工体新赛季虽迟但到!
新春来临 给各界朋友拜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