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4日,以“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”为年度主题,由中共中央宣传部、北京市委、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。当天下午,北京文化论坛组织四路现场观摩活动。在朝阳观摩路线,140余中外嘉宾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、751时尚设计广场、北京奥林匹克塔,感受朝阳区文化创新、时尚活力、国际风范新风貌。
在北京工人体育场,嘉宾们参观了世界顶级的草坪系统、看台设计、声光电设施等,感受新工体科技感十足的5G超级网络。北京工人体育场经过改造复建,再次焕发生机活力,成为全国首批、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,将打造首都最大的城市文化、体育、商业融合体。
“现在我们正在通过的24号门,在北京球迷心中很特别。”当北京职工体育服务中心体育场场长张昊介绍到这个细节时,意大利驻华使馆原文化参赞孟斐璇忍不住用中文发问“为什么?”

张昊介绍,因为24号门正对工人体育场大院的北门,从外面进来观赛时步行距离最短,于是这里逐渐成了北京球迷的集结地以及铁杆球迷最爱的看台区域,被球迷们当作“家”。如今工体重装亮相后,在保持了原有建筑及装饰的三大特色外,还特意保留了24号门的编号和设置。“虽然如今的工体由原来的二层看台变为了四层看台,座位分区的编号已按照三位数划分,但是24号门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依然保留下来,寄托着球迷的感情。”张昊说。
关于这个小故事,孟斐璇还是第一次听说。“我就住在工体旁边公寓,大修之前我经常来这里看比赛和演出。重新开放后,我还是第一次来,这里非常好!”还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嘉宾,一边拍照一边将图片分享给自己的家人。“我先生、我爸爸、我爷爷都是球迷,刚才我先生看到这个球场大加赞赏,很显然这不会是我唯一的一次工体之行。”

北京拥有“多元又开放、厚重且时尚”的文化底蕴,作为本届北京文化论坛的观摩地点之一,焕然一新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将以专业足球场运营为核心,以公共空间、商业空间、数字空间为载体,创新文体产业模式,搭建全民健身平台,服务好广大首都市民;同时,工体地处使馆区核心区,属于朝阳区“一纵一横一核”消费版图,将积极厚植文体基因、深耕首都城市更新、拥抱新经济新消费,打造首都最大的城市文化、体育、商业融合体,做好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平台。

关于工人体育场未来的运营:一是全方位打造“主场文化”和“文化主场”,传承工体所代表的文化体育精神,打造场队一体化经营新模式,引入更多新元素、新风格,提升工体调性和品牌价值,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流量;二是引入高品质多元文体IP资源,通过赛事、文化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深耕文化体育产业,激发全天候的城市活力;三是利用工体IP和地理优势,助力首都建设“国际交往中心”;四是积极响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部署,深度融合文体健康产业,着力落实健康北京建设规划;五是通过智慧科技的建设与应用,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,促进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,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,强化公共服务意识,引领智慧场馆运营新导向。工体将以“时间无界”“空间无界”“产品无界”作为指导思想,着力全方位释放工体潜力,打造城市地标、文体名片与活力中心。
